返回目录
关灯 护眼
加入书架

第635章 攻守易型(1 / 2)

作为乱世中的君主,军事能力不可或缺。

盖因乱世之中,一名君主如果不擅长统兵征战,在面对外敌时只能去倚重能征善战的大将,而大将立下功勋,君主必须加以赏赐,次数一多,封赏一厚,将赏无可赏。

与此同时,这位大将统兵日久,为将校所服,倘若有一二悖逆之心,振臂一呼,群枭响应,黄袍加身的故事,赫然就会出现在君主的眼前。

就拿三国的曹刘孙来说,曹操自不必提,用兵仿若孙吴,刘备为彭羕吐槽是老革,也就是老兵痞,君主中惟有孙权军事才能低下一些。

但孙权虽是军事能力不行,可也有过统兵征伐合肥的事迹,透露出孙权对把控兵权的渴望。

只不过碍于自身的军事才干实在太菜,后期孙权就很少统兵征战,每每倚重吕蒙、陆逊等人,同时靠着政治能力去把控平衡各方,防止出现兵权失控的情况出现。

然而在刘璋看来,君主的军事能力固然重要,但同样重要的是在麾下培养出能独当一面的将领,就像汉高祖有韩信,唐太宗有李靖,明太祖有徐达,都是统帅大军,独当一面的帅才。

毕竟乱世纷争,四海不定,所需要应付的的来敌不止一处,所需要应对的方面不止一面,往往敌寇来犯是从两处或多处前来,这个时候君主可当一面,剩余的方向就需要有帅才的将领去应付。

这里曹操就落入了下乘,曹操作为一名君主,每逢大战都是亲自上阵,固然能够将兵权牢牢的把控在手里,可是也让底下的将校没有得到锻炼的机会。

结果导致哪里冒烟,曹操就须得亲自赶去灭火,孙吴进犯合肥,曹操引军前往对敌,汉中有事,曹操得亲身前往,到了关羽北进,襄樊危殆,风烛残年,头发花白的曹操还须硬撑着一口气上阵。

当然,曹操不是每次都亲自上阵,他也有过安排方面之任的任务,如夏侯渊镇守汉中,曹仁守御襄樊,可夏侯渊为黄忠阵斩,曹仁为关羽围困,如果不是孙吴不讲武德,曹仁只怕落得夏侯渊一样的结局。

而且夏侯渊、曹仁,都是曹魏的宗室,是曹操的亲属,且做不到独当一面。于外姓将校中的佼佼者,如张辽、张郃、徐晃等五子良将,只有被都督的份,没有做都督的份,才具得不到发挥,能力得不到锻炼,没能发挥出他们真正的军事水平。

因是如故,刘璋对此引以为戒,他有意不去亲自统兵作战,而是派遣麾下诸将,去锻炼麾下的将校,从战场上发现人才,挑选人才,以求得到能够独挡一面的军事人才。

就拿眼下来说,刘璋的囊中,如黄权、吴懿,在他的培养下,能够肩负起独当一面的重担,而还在培养中的,是甘宁、马超等有潜力的武将。

甘宁历史上献策孙权,提出鲸吞荆襄之计,其人折冲御侮,非止于匹夫之勇,马超则是一方军阀,有着自己的势力和派系,和曹操正面硬刚过,可见二人都不是简简单单的武将。

一念至此,刘璋招来了荀攸和贾诩,在夜深人静的时候,商谈起了下一步的军事计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