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桃会意,从屋里拿出一个布包:“李大爷,这是订金,按咱们说好的,每斤比市场价高一成。剩下的等货到沪市验收后,我立刻汇款回来。”
看着老人们数钱时颤抖的手和脸上洋溢的笑容,江桃心里既欣慰又沉重。她知道,这些钱对村里人意味着什么——可能是孩子的学费,可能是治病的药费,更是一家老小半年的开销。
中午吃饭时,江父突然放下碗筷,进屋子,摸出来一个铁皮盒子。
“桃子,这是这段时间我攒的一点钱。你先拿着用。”
“爸!这怎么行?”江桃连忙推辞,“您和妈的养老钱……”
“拿着!”江父硬塞进女儿手里,“你创业需要资金周转,爸帮不上大忙,这点钱还是有的。”
江母也在一旁帮腔:“就是,一家人不说两家话。你生意做好了,还怕还不上这点钱?”
江桃鼻子一酸,攥紧了那个沉甸甸的铁盒。接下来的日子,江桃忙得脚不沾地。
白天她要挨家挨户验货、过秤、打包,晚上还得整理账目、联系运输。母亲组织了村里几个手脚利落的妇女,帮着把花椒和辣椒按品质分装,父亲则负责监督质量,把不合格的统统挑出来。
这天傍晚,江桃正在院里清点货物,忽然听见门外传来争吵声。她走出去一看,只见邻居刘婶正扯着嗓子对张德海嚷嚷:“凭什么说我家的花椒不合格?我家那口子种了三十年花椒,还不如她一个小丫头片子懂行?”
江桃走上前,平静地说:“刘婶,您别急。您家的花椒品质其实不错,就是采摘时沾了露水,晾晒不够充分,容易发霉。这样吧,我按七折收,您看行吗?”
刘婶脸色稍霁,但还是不依不饶:“那你之前为啥不收?看不起人是不是?”
“刘家的,”江父突然从院里走出来,手里拿着两包花椒,“这一包是你家的,这一包是老李家的,你自个儿比比。”
刘婶接过花椒,放在手心对比,渐渐地,她的气势弱了下来。李家的花椒颗粒饱满,油腺发达,而她家的确实有些潮湿,颜色也暗淡不少。
“……那,七折就七折吧。”刘婶终于松口,但眼里还是闪着不甘心的光。
这件事给江桃提了个醒。晚上,她把父母和张德海叫到一起商量:“咱们得想个办法,既保证质量,又不伤乡亲们的感情。”
张德海抽着烟沉思片刻:“我看这样,明天开个现场会,把好货次货都摆出来,让大家亲眼看看差别。再请县农技站的技术员来讲讲种植和晾晒技巧。”
“这个主意好!”江父拍腿赞成,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嘛。”
江母补充道:“还可以定个奖励办法,品质最好的前几家,额外给点奖金。”
江桃眼睛一亮:“妈说得对!咱们要引导大家重视质量,而不是一味追求数量。”
第二天的现场会出乎意料地成功。农技站的小王技术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了花椒辣椒的种植要点,江桃则用实物对比让大家直观地看到优质产品的标准。会后,不少村民围着小王请教技术问题,气氛热烈。
“桃丫头,你这招高明啊!”张德海笑着对江桃说,“既解决了质量问题,又提高了大家的种植技术,一举两得。”
江桃刚要说话,突然看见邮递员骑着自行车过来:“江桃,有你的电报!”